FB体育·(中国)官方网站FB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FB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产品中心

新闻资讯

更多
电话:400-123-4567
传真:+86-123-4567
邮箱: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FB体育 FB体育平台增收不停步农民腰包鼓

浏览次数:798 发布时间:2022-09-05 02:43:22

  画一个坐标系,如果把从2012年到2021的时间年份当横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当纵轴,串点连线,可以看到一条加速向上攀升的曲线。横轴不动,纵轴换成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再次相连,这条曲线一路走低。

  一升一降,两条走势相反的曲线,折射出十年来农民收入不断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的喜人变化。

  三农问题的根本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收入。习指出:“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大幅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8389元增长至2021年的18931元,增速连续10年“跑赢”城镇居民。与此同时,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2.88∶1下降至2.5∶1,城乡收入相对差距稳步缩小。

  农民收入十连增、增速十连高、城乡收入比十连降,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首次,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农最亮眼的成绩,为我国经济社会十年发展画卷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特别强调要“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入推进、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农民收入稳步提高。然而,横向上看,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农村居民收入整体处于较低水平;纵向上看,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长,但增速自1998年至2009年始终慢于城镇居民。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民增收,事关农民安居乐业和农村和谐稳定,事关全面小康目标实现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富裕农民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重要量度。翻阅十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增收”“收入”都是关键词,是所有强农惠农政策的一切目标、最终指向。尤其是2016年12月,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民收入增长放缓的紧要关口,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关于完善支持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要求进一步完善农民收入增长支持政策体系,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顶层设计定向,各地研究制定具体举措,千方百计鼓起农民的钱袋子。广西马山县古寨乡本立村古朗屯,地处石漠化治理重点片区,耕地稀缺,环境恶劣,农民收入长期难以提升。乡党委政府多方调研求策,引导村民利用闲置山地种植金银花,提供贴息贷款并请来技术员手把手指导,让这朵适应性极强的小花在石山间安家落户。

  “一亩地最低能产干花30公斤,最高能产出50多公斤,农民每亩少说也能挣个3000块钱。”本立村乔毓勇说,石头缝里果真长出了“金银”。

  十年来,正是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综合作用下,在亿万干部群众苦干实干下,农民收入实现大幅增长。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6万元,提前一年交卷,完成了党的十八大确定的翻番目标。

  鼓起的腰包里,装着亿万家庭的幸福。收入翻番,不仅极大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调动和保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保障了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更为宏观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安宁奠定了基础,为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筑牢了“压舱石”。

  今年春节刚过,甘肃省定西市漳县立桥山村农民杨芳芳和丈夫坐上了返岗复工的高铁。

  FB体育 FB体育平台

  如何增加收入是夫妻俩前两年琢磨最多的问题。思来想去,小两口决定趁着孩子还小,到外面打几年工多挣点钱。两人同在福建省福州市一家纺织厂工作,一个当前车工,一个做染色员。“我一个月有四五千块钱的收入,爱人的收入要更好一些,这比在家强多了。”杨芳芳说。

  这些年,种地不再是农民收入的唯一来源,更加多元的增收渠道向他们敞开。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民收入结构不断优化,来源更趋稳定,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与转移性收入全面开花,形成“四驾马车”并驾齐驱的良好局面,拉动农民收入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

  十年里,工资性收入为农民增收立下汗马功劳,超越经营性收入成为最强“引擎”。特别是农民工规模和工资收入的双增长,大大带动了农民增收。千千万万个“杨芳芳”走进城市谋生,全国农民工总量达29251万人,平均月工资也由2012年的2290元增加到2021年的4432元。有人进城,也有人返乡,在就地就近就业和返乡创业政策的支持引导下,不少农民在家门口把钱赚。

  我国的国情农情决定,农业经营收入依然是不少农民养家糊口的重要来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专业化、规模化经营,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粮食连年丰收,农产品量增价稳,夯实了农民增收的基础;通过发展乡村富民产业,以乡村资源为依托,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接二连三”促进融合发展,增加了农业内部就业机会。2021年,经营净收入占农民全部收入的三成左右,达到6566元。

  长期以来,财产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占比不大,似乎不起眼,却是最大的一支“潜力股”。十年里,承包地“三权分置”、集体产权制度、宅基地制度等农村重大改革不断深化,释放出巨大红利。15亿亩承包地确权到户,2亿多农户领到证书,农民口袋里多了一笔土地租金、股息收入;全国建立乡、村、组三级集体经济组织近90万个,集体账面资产达7.7万亿元,累计分红4085亿元……赋权、确权、活权,大量“沉睡”的资源被唤醒、激活,带动农民财产净收入快速增长,2021年达469元,比2013年增长140.8%,为广大农民辟出一片增收新天地。

  8.1%,这是2011年末转移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10年后这一数字被改写为20.8%。2.5倍之差,意味着源自政府的转移性收入迅速增长,意味着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持续巩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财政优先保障三农投入,改革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新机制,实施农业“三项补贴”改革,政策性农业保险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保障投入加大,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全覆盖,建立了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尤其是脱贫攻坚期间,大量真金白银投向贫困地区,帮扶9899万贫困人口迈上了增收致富路。

  FB体育 FB体育平台

  “四个轮子”一起转,只要人肯干,干啥都能赚,“找钱”从单选变成了多选题。新疆尔自治区哈密市奎苏镇奎苏村农民钱春江,已经稳稳抓住了“多选”的幸福。“家里的土地流转出去,年底还有分红。从开春到秋收我还能到村里合作社打零工,加上养殖牲畜收入,一年下来得有十来万元。”钱春江说,“我感觉自个儿现在活在‘蜜罐’里。”

  在全球经济下行、大国博弈加剧、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下,为何农民增收势头能够稳住不减?

  答案就藏在“高质量发展”里。这十年,是农民持续快速增收的十年,也是高质量增收的十年。这份增收,是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中实现的,分量特别重、成色尤其足。

  湖北潜江农民的“掘金”之路,始于一次意外的“绿色”试验。河渠纵横、湖泊棋布的江汉平原上,易涝的低湖田一年只能有一季收成。田闲着没产出,有农民把小龙虾放进稻田养,没想到小赚一笔。意外惊喜传开,人们发现,小龙虾摄食稻田里的秸秆、杂草及害虫,排泄物还能当有机肥还田,产出的稻米品质更好、卖价更高。田还是那块田,不过换了绿色生态的种养方式,少了支出、多了进项,潜江农民亩均增收5000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自然从不吝于回馈人们对绿色道路的坚守。十年来,我国农业生产导向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了,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增多了,好产品卖出好价钱,越来越多的农民从绿色发展中收获“金色”价值。

  跳出第一产业看,驱动农民增收更强劲的动能源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源于广袤田野上新产业新业态的崛起。

  你能想象一种水果衍生出68种产品吗?浙江常山县农民曾为胡柚遭市场冷遇发愁,自从转变思路,变鲜果销售为精深加工,胡柚改头换面化身为果汁、果茶、果脯、柚子酱甚至面膜。一颗貌不惊人的胡柚,成为近10万柚农的生活依靠,直接带动增收5.6亿元。

  在本立村古朗屯,乡亲们的生活已经与金银花紧紧融在了一起。唱花、赏花、采花、种花、品花,一年一度的金银花节吸引了一万多名游客前来过把瘾,“瑶寨人家”农家乐、“瑶寨风情一条街”陆续建成,老乡在家门口做起了生意。

  就这样,通过延链增效、农旅融合,更多的就业机会和产业链增值收益留在了农村、留给了农民。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超过了22万亿元,比2012年增加7万余亿元,吸纳了3000多万人就业。同年,全国乡村旅游达30.9亿人次,总收入1.81万亿元,800多万农户从中受益。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全国旅游业受到极大冲击,也是乡村旅游率先复苏回暖,其韧性可见一斑。

  伴随着数字经济的兴起,农村电商、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泉涌井喷,多少土里刨食的农民转身“触网淘金”,主动拥抱大市场。

  偏远的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裕隆乡星宿村年轻人黄欣燕通过网络把家里的雷波脐橙销往天南海北,顺便帮村里农户解决了卖难;江西安远县鹤子镇阳佳村里,200多名村民拿起手机学着直播卖货……一根网线、一部手机,互联网“高速路”使优质农产品飞出深山,身价倍增。

  2021年,我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4221亿元,农村电商成为2000多万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新产业新业态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逐渐攀升,未来仍将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农民创业创新的重要助力。

  回首十年,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改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内外部风险挑战增多,农民持续增收将面临较大压力,保持现有的良好势头难度加大。但我们坚信,只要始终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牛鼻子”抓牢抓实,深入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做好城乡融合大文章,农民“钱袋子”一定会越来越鼓,共富之路一定能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