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体育·(中国)官方网站FB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FB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产品中心

新闻资讯

更多
电话:400-123-4567
传真:+86-123-4567
邮箱: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FB体育 FB体育平台关于春节的习俗大全

浏览次数:830 发布时间:2022-09-03 14:25:54

  关于春节的习俗大全关于春节的习俗大全转眼又快要步入新的一年了,关于春节的习俗大家知道多少下面是yjbys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春节的习俗,欢迎阅读。关于春节的习俗一除夕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现女子多为剪发美容。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粿品,以备过年之用。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过年夜守岁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来临,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荤。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主人请客以大吉槟榔古俗敬槟榔,今用青橄榄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赠上大吉贺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赠,俗谓转敬式换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还有手摇万年青叶俗谓摇钱树或手执书有招财进宝等吉利句小红纸贴于人家门上的或是吹唢呐敲竹板唱歌谣做四句说吉利话挨家贺年的,都趁着讨点赏钱。初二初三日乡村圩镇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除搭戏棚演潮剧山歌剧做皮影戏外,还有大锣鼓队虎狮队英歌队舞龙队等沿街挨村寨表演。今还有映电影赛球书画展猜谜语等。白天夜晚人们成群结队尽兴游赏观看,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吃团年饭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除夕将至。于是,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首先必须拜老公祭祖宗。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然后长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表现出潮人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于大厅,一家人团团围坚,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该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用过晚餐,家中主妇就忙着收拾饭桌,于是,一场大清扫活动便开始了。这一次清扫不用很讲究,纯粹是为了清洁卫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场,必须用松枝掇草扫刷。然后便生炉起火,开始准备明天祭神的供品斋菜。斋菜的种类很多,有芋头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枣子做的,有的则是用花生米芋头与番薯合起来做的。做斋菜的料都应该在下午时就准备完毕,让其晾干。炸斋菜时,等炉火生好的时候,放上一口铁锅,注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时,用这些料子拌以粉浆往锅里一放,它就在油锅里吱吱地冒气泡。熟时,黄澄澄香喷喷地格外诱人。这时,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会献上新炸斋菜一盘,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让你尝尝遐迩闻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送压岁钱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看。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拜年,送大桔拜年,又称为拜正。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亲戚朋友拜年去了,回来后才吃饭。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谐音大吉,带多带少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能是奇数。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对老人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老人会咧开没牙的嘴笑对有工作的人则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听的人会觉得十分顺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读书的小孩,他们最希望的莫过于新年学习进步成绩突出。送他们这种祝语,他们会对你十分友善。落座后,主人会殷勤沏上闻名遐迩的潮汕工夫茶待客。临走,主人便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换,意在互赠吉祥。有好诣诙谐者新正出门给人拜年,往往只在裤兜里装上两个大桔,一一拜年后,裤兜里依然是装着两个大桔不变。因此,民间有善诣者称年初的拜年礼俗为换柑运动。回娘家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关于春节的习俗二祭社腊月廿三扫尘廿三到除夕春联三十年画三十年夜饭除夕夜守岁除夕夜爆竹除夕夜拜年正月初一压岁钱正月初一回娘家初二初三接财神正月初五送穷正月初六祭灶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上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 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 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 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 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 嘴,让他别说坏话。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 王爷醉酒的记载。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 上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 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 火叩头,边烧边祷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 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 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只鸡 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上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 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 话。鲁迅诗中提到黄羊的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 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 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看见灶神, 杀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唐宋时祭灶的供品是相当丰富的。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 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 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 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 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 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上天,只有灶王爷会长 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 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起来源 远流长。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 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 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 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 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 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民间则流传着一个 颇为有趣的故事。 据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 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月久出了名,方 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说来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 辈。以后,左邻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 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 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现在大哥离开人间,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 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 日愁眉苦脸。有天,他终于想出个好点子。就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 的祭日,深夜,画师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 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 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画师说:我寝时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 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 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 下界来惩罚你们。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 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从此后,经常吵闹的叔伯 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平安相处,老少安宁度日。这事给街坊邻友知 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 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 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 邻舍。如些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岁月流逝就形成 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 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 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 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 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 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有趣的是,古时有关扫尘的由来,却有一个颇为诡异的故事。传说,古人认 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人的行踪,形影不离。三尸神是个喜欢阿谀奉承爱搬弄是非的家伙,他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人间 描述得丑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间简直是个充满罪恶的肮 脏世界。一次。三尸神密报,人间在诅咒天帝,想谋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 旨迅速察明人间犯乱之事,凡怨忿诸神亵读神灵的人家,将其罪行书于屋檐下。 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作记号。玉皇太帝又命王灵官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记 号的人家,满门斩杀,一个不留。三尸神见此计即将得逞,乘隙飞下凡界,不管 青红皂白,恶狠狠地在每户人家的屋檐墙角做上记号,好让王灵宫来个斩尽杀绝。 正当三尸神在作恶时,灶君发觉了他的行踪,大惊失色,急忙找来各家灶王爷商 量对策。于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于腊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 每户人家必须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哪户不清洁,灶王爷就拒不进宅。大家遵 照灶王爷升天前的嘱咐,清扫尘土,掸去蛛网,擦净门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扫得 焕然一新。等到王灵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时,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灯火辉煌, 人们团聚欢乐,人间美好无比。王灵官找不到表明劣迹的记号,心中十分奇怪, 便赶回天上,将人间祥和安乐祈求新年如意的情况禀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听后 大为震动,降旨拘押三尸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这次人间劫难多亏灶神 搭救,才得幸免。为了感激灶王爷为人们除难消灾赐福张祥,所以民间扫尘总在 送灶后开始,直忙到大年夜。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 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 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 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春联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 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 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 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 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 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 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 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 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 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 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 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年画 过年,人们除了贴春联,剪窗花外,还喜爱在客厅里卧室中挂贴年画。一张 张新年画给家家户户平添了欢乐的节日气氛。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 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 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 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而盛行开来,全国出 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我国年画的 三大流派。 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 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不过我国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 画。这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其画构图生动活泼, 热闹非凡。此画曾给鲁迅先生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正如他说的那样,这幅寓教 于乐的老鼠娶亲,不但唤起成年人的兴趣,对儿童的艺术感染更为强烈。民间流传新年除夕之夜是老鼠娶亲的吉日良辰,人们要放一些食物在床下灶 间,算是送给鼠新郎的礼物,以祈求来年五谷丰登。有些老奶奶在临睡前常逗孩 子说:快把鞋藏好,别让老鼠偷走当花轿了。此话即源于此。因此,年画老鼠娶 亲特别能引起孩子们的共鸣。 年夜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 在古代的中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团年饭 对古代中国人是何等的重要。 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 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 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 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 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 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 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 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 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 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说到除夕的刀砧声,邓云乡撰写的燕京乡土记却记载着除夕一个十分凄凉的 故事:旧社会穷人生活困难,三十晚上是个关。有户人家,丈夫到三十晚上很晚 了尚未拿钱归来,家中瓶粟早罄,年货毫无。女人在家哄睡了孩子,一筹莫展, 听得邻家的砧板声,痛苦到极点,不知丈夫能否拿点钱或东西回来,不知明天这 个年如何过,又怕自己家中没有砧板声惹人笑,便拿刀斩空砧板,一边噔噔地斩, 一边眼泪潸潸地落,这个故事让人听了确实心酸。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 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 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 10 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 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 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 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古代,过年喝 酒,非常注意酒的品质,有些酒现在已经没有了,只留下许多动人的酒名,如葡 萄醅兰尾酒宜春酒梅花酒桃花酒屠苏酒等等。在这些酒中间,流传最久最普遍的, 还是屠苏酒。但是屠苏酒的名称是如何来的又是用什么制作的从来传说不一。 屠苏是一种草名,也有人说,屠苏是古代的一种房尾因为在这种房子里酿的 酒,所以称为屠苏酒。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的,其配方为大黄白 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这种药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 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后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来的。孙思邈每年腊月,总是 要分送给众邻乡亲一包药,告诉大家以药泡酒,除夕进饮,可以预防瘟疫。孙思 邈还将自己的屋子起名为屠苏屋。以后,经过历代相传,饮屠苏酒便成为过年的 风俗。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 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也就是说合家欢聚喝饮屠苏酒时,先从年少 的小儿开始,年纪较长的在后,逐人饮少许。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 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有人不明白这种习惯的意义, 董勋解释说:少者得岁,故贺之老者失岁,故罚之。这种风俗在宋朝仍很盛行, 如苏轼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诗中说: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苏轼晚 年虽然穷困潦倒,但精神却很乐观,他认为只要身体健康,虽然年老也不在意, 最后罚饮屠苏酒自然不必推辞。这种别开生面的饮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产生 种种感慨,所以给人留有深刻的印象。直至清代,这一习俗仍不衰。今天人们虽 已不再大规模盛行此俗,但在节日或平时饮用这些药酒的习俗仍然存在。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 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 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 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吃饺子的习俗, 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 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 11 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 两耳发热。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一直流传到今天。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 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 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 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 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 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 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 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 的积极意义。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 趣的故事:相传,在远古的洪荒时代,有一种凶恶的怪兽,人们叫他年。每到大 年三十晚上,年兽就要从海里爬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降灾于辛苦了一年的 人们。人们为了躲避年兽,腊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关紧大门,不敢睡觉, 坐等天亮,为消磨时光,也为壮胆,他们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兽不再出来, 才敢出门。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 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 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 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