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体育·(中国)官方网站FB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FB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产品中心

新闻资讯

更多
电话:400-123-4567
传真:+86-123-4567
邮箱: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FB体育 FB体育平台笔墨春秋李家原

浏览次数:994 发布时间:2022-08-31 09:12:39

  一位书法界的朋友,在微信里发给我几张近期书写的条幅,我看后立即发了回评:“大有李家原的书风。”他回道:“眼毒!近日正临摹他的书法作品。”

  对于李家原先生的书法作品,我不看落款,一眼就能识别出来。据我所知,了解他的人,对他的书法风格,也很熟悉。

  今年,我家大门上贴的大红春联,7个多月了,依然完好无损。从北京回来一位朋友,看了问道:“是李家原的字?”

  我笑了。贴春联的时候,儿子也说过类似的话:“贴了多可惜呀,不如存起来。”

  知情人了解他的书法风格,把他的作品视为珍品,足以说明,其书法造诣得到认可的程度。

FB体育 FB体育平台笔墨春秋李家原(图1)

  然而,春联就是用来贴的啊,哪有存下来的道理?我请李家原先生连续写了5年的春联,每年都在大年三十贴上大门,然后反复观赏,颇有欣欣然的感觉。每年到过家里的朋友,没有不细看并赞赏的。

  早些年,我家里的春联也是自己写;后来,图省事,到街上买印刷品。2016年,看到李家原先生应邀到为国务院机关写春联的信息,决定也请他帮忙。他到一写就是6年;还到全国最高法院、国家财政部等单位书“福”写联。作为好友,从2017年开始,我也享受了这个资源。

  春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过年,家家户户必贴春联。无论城里,还是乡下;工人,还是农民;当官的,还是为民的;学问深的,还是学问浅的;务工的,还是经商的,一般都不例外,增加喜庆气氛,祈求吉祥如意。

  书联是李家原先生的拿手好戏。他的书艺名声,首先鹊起于书写对联。那一年,他27岁,在武汉一家医院打工,恰逢中日青年开展书法交流活动,武汉市与日本大分市举行书法联展。他踊跃参赛,自撰并书写了“不忘广岛长崎祸,永结大分武汉情”,荣获了最高奖。日本大分市市长左藤益美在武汉礼堂为他颁发了镶嵌着中日青年头像的纯银奖杯,一举轰动了武汉三镇。

  长江日报记者采访的时候,他正在医院病房换窗户玻璃。看着他满手油腻,记者一脸惊讶。他笑着说:“今天派的活不错。明天要去装卸水泥,好几挂车,一人要扛好几吨呢。”

  武汉人才济济,不乏书家。然而,在这场赛事中,竟被一位外来打工仔拔得了头筹,侥幸吗?绝非!撰一副联,写一幅字,脱颖而出,谈何容易!没有人情,没有关照,一举成名,全凭本事。此后,湖北省书协主动联系,破例发展他为会员。

FB体育 FB体育平台笔墨春秋李家原(图2)

  梅花香自苦寒来。他的书艺,不是天生的,不像传说中的王冕有支神笔,而是来自于长期苦练。他的家乡河南省固始县,是名副其实的“中国书法之乡”,现有中书协会员50多名。书法传承由来已久,绵延有序。他自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读初中时,尤其喜欢汉字的独特组合形式——对联。他苦练毛笔字,熟记经典联,每逢春节,都频频挥墨,成了闻名乡里的写联人。高中毕业后到武汉打工,劳动之余,坚持书法学习。打工九年,再苦再累,也没有放下手中的毛笔。一本柳公权《玄秘塔》字帖,伴随着他日夜春秋。

  练字买不起纸,他想了个办法。武汉区县经常在露天广场举办篮球联赛,观众怕水泥看台弄脏了衣服,就垫纸而坐。他发动工友,四面八方,各把一面,散场时把丢弃的废纸一一收捡起来,回去打湿压平,储备待用。

  武汉的夏天,火炉般炎热。他和工友们住在低矮的油毡房子里,更是酷热难耐,夜里蚊虫又特多。为了练习写字时不被蚊虫叮咬,他穿上医生白大褂,两腿放进水桶里,只露两只眼睛。就这样,风雨无阻,寒暑无间,每天坚持习字4个小时。头一天若有特殊情况,没完成任务,第二天必须补上。

  1986年,农民日报社和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在河北省辛集市联合主办了“全国首届农民书法展”,李家原撰写的行楷对联入选展览并引起组委会的关注,写信邀请他到书画研究会工作。第二年随研究会到了北京。为了工作,妻子生产时,他没有回家。那时家里没有电话,靠写信联系。来回一封信得半个多月时间。接到老婆的信,孩子已经满月。他又喜又愧,给孩子取名李搏。“人生搏击,則有千秋”!只有拼搏,才能改变命运!父子相见时,已是“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他离开武汉时,向湖北省书法家协会要了转会证明,打算转入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他把转会资料寄给河南省书协后,时任书协主席张海先生给他回信,直接推荐加入中书协。信中说,作品入展了中国第二届书坛新人展、全国第五届中青年书法家作品展、全国第二届楹联书法大展,完全符合入会条件。信中还附了一张中国书协会员登记表。在会员推荐人一栏里,赫然写着张海二字。

  那时候,他还没有见过张海先生呢。后来有幸和张海先生聚会,提及此事,张海先生说记不得了,而他却刻骨铭心,永远留在记忆里。他在信阳市博物馆举办“梦回茶都”一一李家原书法展,十个隶书大字展标,就是张海先生写的。张海先生,是他人生旅途中的一个伯乐。

  另一个伯乐是中国书协原主席沈鹏。李家原的《优秀散文诗硬笔书法字帖》出版时,得到书沈鹏先生的关爱和支持,亲自为之校稿,并题写书名,还用两张宣纸书写了序言。这是一代书法大家对一个书法爱好者的褒奖和鼓励。沈先生对他说:“我还没有用毛笔给谁作过序呢,这个序你要好好保存着。”沈老的校稿、信札、题签和作序,他视为珍宝,时而拿出来静赏学习,爱不释手。

FB体育 FB体育平台笔墨春秋李家原(图3)

  李家原走出书法之乡多年后,,仍时时惦记家乡书法环境的营造。在《农民日报》、《青少年书法报》工作时,策划整版刊登固始县优秀书法作品。为了申报“中国书法之乡”,扩大社会影响,在中央电视台数字电视“书画頻道”开播之前,自费领着记者回到家乡,在慈济高中广场上录制千名学生现场书法镜头。此内容用于“书画频道”片头长达六年之久。

  1994年,他到北京大学担任北艺回宫格书法学校常务副校长。在北大六年时间里,协助领导,面向社会回宫格书法函授,培养了近万名书法学员,开办了北京大学书法高研班,聘请中书协骨干高占祥、沈鹏、欧阳中石、刘艺、张荣庆、刘正成、林岫、梅墨生等,举办了数十场书法讲座。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之际,主编了歌颂教育工作者的大型书法作品集《烛光颂》。

  他积极参与走出国门,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作为中法和中加的文化使者,在法国巴黎和加拿大温哥华举办了个人书法展。在国内,于北京、深圳、东莞、中山、南阳、信阳等地,也举办过书法巡展。

  李家原说,书法艺术,是服务于人民大众的。能用书法作品为社会做一些小事、好事、善事,是他学习书法的初心。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郑州水灾,但凡正规慈善机构发动的赈灾活动,他就乐于参与,贡献最好的作品。有位在东莞市打工的父子患了白血病,他现场拍卖书法作品,获款30万元全部捐赠。他为家乡文化中心捐建了“李家原图书馆”,藏书1 .2万余册,价值40万元。

  李家原先生致力于教书育人,为了激励和提高青少年与成人练习书法,提高书艺水平,他精心出版了多种书法字帖。1989年,《优秀散文诗硬笔书法字帖》正式出版,发行了12万册。之后,陆续出版了《中小学生硬笔书法字帖》《中国硬笔书法教程》《行书实用对联精选》《李家原书法作品集》。主编了《中国书法金奖作者风采》等十余部大型书画集。

  李家原书法风格的形成,是他坚持临摹古人,勤学苦练,滴水穿石,几十年锐意进取创新的结果。悟性不是天生的,天才在于勤奋,看多了,写多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灵感就可能迸发出来了。中规中矩中,突然来了个大胆的创新,写得夸张了一点,这个夸张,毫无疑问,是传统血脉上生出的嫩芽,长出的鲜叶。

  他的书法,尤其是楷书,个性突出。在唐楷尤其是褚体、“瘦金体”和汉简等诸体的融合上,字形结构有“瘦金体”的外形,甚至直接嫁接了一些经典笔画,诸如捺笔,捺脚的书写,就采用了“瘦金体”的笔法,同时,融入汉简韵致,形成了潇洒秀美、清朗俊逸的风骨。在一种字体中,可以感到到诸家之长,点画精到,相互照应,前后顾盼,首尾相连,笔意不断,令人耳目一新。在行书中,善于使用夸张的点画。内行人评价,是一种别致的存在,当今书坛一股“清流”。

  李家原先生性格开朗,为人厚道,处事大气。虽然靠书法吃饭,却毫不吝啬。有人请书,他无论报酬高低。像写联、题匾、招牌、碑文、报刊题头等类的事情,有求必应。2004年,“农民日报”创办子报《中国渔业报》,报头题字就是由他来写,至今仍在使用。(赵主明)FB体育 FB体育平台FB体育 FB体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