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历史的波澜壮阔是由无数英雄人物推动的,但是在悠悠岁月中,也有众多小人物无意间见证了历史,与英雄并肩,彪炳史册。与“英雄造时势”不同,“时势造就的英雄”更添了些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
即便他们的名字没有那么的闪耀夺目,但相较于其个人能力而言,在特殊的年代,在阴差阳错之下,他们的命运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村干部到共和国副总理,陈永贵的一生堪称是一个传奇。 没有早早地参加革命,没有过硬的文化水平,陈永贵就凭借着一股想干、敢干的蛮劲儿,硬生生地从太行山深处的穷山坳里走到了北京,住进了胡同大院,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个“农民副总理”。
晚年的陈永贵身患癌症。除夕夜,陈永贵带着医生 不能喝酒、不能动怒、不能在外边乱跑 的三条命令回到了家中,与家人共度最后一个团圆夜。而没过多久,陈永贵便与世长辞。
在他死后,遗体没有葬入八宝山,反而是回到了大寨,回到了他深深爱了一辈子的黄土地,就在虎头山苍翠的树木丛中,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家园。
陈永贵1914年出生于山西昔阳。当时的山西正值阎锡山的统治之下,民生凋敝、老百姓生活艰辛。陈永贵的父亲卖掉了妻子和女儿,只留下儿子陈永贵在身边,两人一起搬到了大寨生活。
大寨位于太行山西麓,自古以来就是有名的穷乡僻壤,自然环境十分恶劣。陈永贵从7岁起就给地主放牛,侍弄庄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到了五六十年代,各种运动风起云涌。在贾进才的介绍下,陈永贵进入互助组,并创下了平均亩产量84.5公斤的新纪录。FB体育 FB体育平台这一年,陈永贵开始凭借着一手种地的本事崭露头角。
1948年入党、1952年,陈永贵就被评选为了省级劳动模范,同年贾进才退位让贤,
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普通农民来说,入党、当书记,都像是一场遥不可及的梦。陈永贵从穷得揭不开锅到能出入省级干部会议,其中的巨大差距让不少村民都为之乍舌。
但所幸陈永贵并不是一个唯利是图的人,大寨成为全国的农业典范,是他带着农民一步一步干出来的,其中付出了多少辛劳和汗水,也只有他知道。
所以,即便成为了村干部,陈永贵也没有自满,而是仍然穿着对襟衣服,包着白头巾,和村民一起在田里干活。 而村民也沿用了之前的称呼,亲切地称他为“永贵大叔”。可以说,是陈永贵成就了大寨,而与此同时,大寨也将陈永贵推到了历史的舞台上。
1959年,在建国十周年庆的大典上,陈永贵受邀在城楼上观礼,并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陈永贵连同大寨一时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成为了全国关注的对象。毛主席想将陈永贵塑造成农民的典型,将大寨打造成一块金字招牌,而陈永贵也确实不负众望,经受住了考验。
洪水使得泥浆倒灌,村里和田地里都被泥浆填满。房屋倒塌、堤坝被冲毁,奋斗多年才刚看到一点希望的大寨农民立刻慌了神。陈永贵从县里开会回来,在统计了受灾情况,发现无人畜伤亡后,立时松了一口气。
他认为国家正处于困难时刻,大寨有经验、有干劲,即使国家不援助,大寨也会度过这次危机,而这也是大寨人民向国家、向毛主席证明自己的机会。
就这样,陈永贵先后提出了“三不要”和“三不少”口号,带领大寨村民艰苦抗灾,自力更生,最后奇迹竟然真的出现了。在经历了特大灾害之后,大寨粮食总产量达到了56万斤,向国家缴纳了24万斤商品粮。大寨红旗不倒,终于在全国形成了一股“农业学大寨”的风尚。
从1965年开始,陈永贵的仕途开始更进一步,即便是在动荡时期,也没有被波及。
从山西省革委会副主任到省委副书记再到中央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的进阶之路就像坐了火箭一样,一帆风顺、扶摇直上。
直到1980年,陈永贵主动请辞,成为了北京东郊农场的顾问,“农民副总理”又再次深耕土地,成为了田间地头的“老农民”。
1975年,60岁的陈永贵被任命国务院副总理,“农业学大寨”运动发展到了顶峰。 这时的陈永贵一边在北京享受着国家领导的待遇,闲时还可以回老家昔阳种种地,虽然“日理万机”,但生活实际上非常闲适。有毛主席为其背书,这位“农民副总理”没有人敢批评。
但是盛极而衰,刚过了一个年头,周总理和毛主席相继去世了。陈永贵作为毛主席身边的红人,一方面对“”深恶痛绝,另一方面又受到了党内其他领导干部的质疑,日子过得胆战心惊。
1978年,在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陈永贵再次被任命为了国务院副总理,这时党内和整个国家的风气都已经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身处高位的陈永贵变得无所适从,萌生了请辞的想法。
因此,对陈永贵的请辞,FB体育 FB体育平台中央方面一开始并未批准,甚至还公开发表言论,证实陈永贵和“”没有关系。但已经65岁的陈永贵似乎已经不再像之前那样在乎名利,他去意已决。
终于,在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中央宣布解除了陈永贵的国务院副总理职务,陈永贵又变成了一位老农民。 中央为陈永贵解决了住房和落户问题,分给了他一套木樨地的公寓,并将其老伴儿和儿子也接到了北京,一家人从农村人变成了北京市民。
1985年,陈永贵因一次感冒被确诊出了晚期肺癌,在住院期间,中央许多领导都看望了陈永贵,并叮嘱他安心养病。但已知大限将至的陈永贵却十分惦记自己的后事。他想和家人住在一起,也想再回山西看看。
当年的除夕夜,在医院已经住了大半年的陈永贵带着医生的三条命令回到了家中。一家人齐齐整整地团聚在一起让陈永贵非常高兴。陈永贵与大儿子交待了他的一些身后事后,拉着小儿子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过年的欢快气氛并没有冲淡一家人心中的悲痛,看着老来才得的、备受宠爱的小儿子,陈永贵叮嘱他一定要好好读书,为老陈家争一口气,也考出个大学生。一家人就这样强颜欢笑地度过了最后一个团圆年。
在葬礼的第三天,低调地出现在了告别室。在遗体前沉默了良久,最终落下泪来。对于同袍兼老乡的来说,再也没有一个人能比他更了解陈永贵这么多年的心路历程。
山里人的朴素、真诚深深地篆刻在了陈永贵的生命中,他从大山深处走来,带着山的厚重与质朴,书写了一代农民的英雄赞歌。
当陈永贵的骨灰回到昔阳、回到大寨时,无数的民众自发走上街头,来送“永贵大叔”最后一程。山西人讲究落叶归根,听到故乡的唢呐,听到熟悉的乡音,便是回到了家。陈永贵一生起起伏伏,但其功绩祖国不会忘记,FB体育 FB体育平台人民也同样不会忘记。
陈永贵作为一个庄稼人、一个村支部书记,无疑是极为优秀的。 但作为副总理却显得没那么出彩。可追根究底,不是陈永贵绞尽脑汁爬到了这个位置,而是他被时代洪流裹挟着站到了高位。这是历史的选择,非人力能够抗衡。
但无论是国家领导人,还是田间地头上的农民,陈永贵心中永远都对土地爱得深沉。“功盖虎头,绩锚大地”四个字,是群众对他一生事业的肯定。陈永贵的雕像连同纪念碑就矗立在虎头山上,永远被铭记、感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