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刚落幕的跨年晚会,即将上演的除夕春晚,即使总被人诟病“年年岁岁花相似”,但每年这个时候朋友圈还是要被这些话题刷屏。现代人那么会玩,那古代人呢?会不会也有“春晚”?
最近的热门纪录片《故宫贺岁》从茶、饭、福、物、戏五个方面入手讲故宫的春节习俗。其中的“戏”,其实就类似于热热闹闹的古代人春晚了!那么,皇帝的“春晚”究竟有多厉害呢?01.文艺帝王家主席有一首《沁园春·雪》十分有名,“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一句更是脍炙人口。可这句话放在清朝诸帝上就不那么合适了,因为清朝的皇帝们不管政绩如何,都是一身的艺术细胞。在戏曲方面更是如此。
清前期戎马倥偬,无暇关心戏乐,但江山甫一安定,清朝的帝王们就开始表现出对戏曲非同一般的热爱。康熙时设南府,雍正时有教坊司、和声署,乾隆朝开始有了“内学”(太监到南府学戏)和外学(民籍学生学戏)的分别,道咸时有昇平署,至同光时宫廷演剧频繁,宫廷戏曲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态势。民间久有一个传说,即晚清重臣那桐为了让伶界大王谭鑫培唱“双出”,不惜双膝跪地苦苦哀求。虽然前些年已被人专门撰文辟谣,但这则逸事的流传本身就说明了当时清廷对戏曲的喜爱程度。
事实上,清代甚至将戏曲演出列入朝廷仪典,将戏曲演出与各种活动紧密地结合到了一起。寒食、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日要演戏,佛祖诞辰、花神诞辰、关帝诞辰、碧霞元君诞辰这种纪念日要演戏,遇到皇子出生、册封妃嫔等大事还要演戏,几乎是无日不戏,无事不戏。这种演出形式谓之“承应戏”,起源于乾隆。清宗室昭裢撰《啸亭续录》记载:“乾隆初,纯皇帝以海内昇平,命张文敏制诸院本进呈,以备乐部演习,凡各节令皆奏演。其时典故如屈子竞渡、子安题阁诸事,无不谱入,谓之月令承应。”屈子竞渡即纪念屈原的故事,此戏用于端午节的演出,子安题阁即王勃写《滕王阁序》的故事,此戏用于九月份的演出。
据统计,清代宫廷承应戏的演出就占据了一年中的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各式各样的承应戏中,元旦(即春节)、冬至、万寿节(皇帝生日)这三大节的承应戏最为重要。02.除夕与元旦的承应戏除夕是旧的一年中的最后一天,元旦是新的一年中的第一天,所谓辞旧迎新,清廷十分看重。这时的承应戏,常常在宏伟壮观的双层甚至三层的戏台上演出,几十人上百人同时登台表演,这种宏大的场面是民间所想象不到的。
承应戏一般在早晨卯正或者辰初开戏,下午未时或者申正散戏,持续时间常常在八到十小时之间,长度令人咂舌,可在除夕、元旦这两天,宫中承应戏持续的时间竟然更长,往往整日不绝。在除夕这天,清帝卯初即起,之后到各处佛堂拈香祈福,礼佛敬祖,以求新的一年诸事顺遂。祈福完毕后到金昭玉粹用早膳,同时观看早上的承应戏。除夕早上承应戏的剧目一般是《昇平除岁》、《福寿迎年》这种与节日氛围相吻合的吉庆戏码,一直持续到午正完场。
早膳之后的午宴一般在乾清宫进行,时间是未正。午宴时,上演的一般是《金庭奏事》、《锡福通明》这种戏。晚宴一般设在养心殿,时间是酉初,常演的剧目一般是《瞎子拜年》《如愿迎新》。除夕承应的剧目颇多。除了上述六出之外,《彩炬祈年》、《藏钩家庆》、《吉曜承欢》、《贾岛祭诗》、《德门欢宴》、《善门集庆》、《南山归妹》、《傻子拜年》《开筵称庆》、《瑞应三星》、《宣扬文德》、《昇平除岁》、《蒙正祭斋》、《如愿迎新》、《宫花报喜》、《仙圆》、《琴挑》、《扫秦》、《蜈蚣岭》、《三代》、《开筵称庆》等剧目也是常演的承应戏。这种戏的一般都与除夕有关,以大团圆结局,以求吉祥。
元旦做为节令之首,清廷尤其重视,承应戏数量最多,有《喜朝五位》、《岁发四时》、《祥曜三星》、《三元入觐》、《放生古俗》、《文氏家庆》、《五位迎年》、《贺节诙谐》、《椒花献颂》、《寿山福海》、《椒柏屠苏》、《开筵称庆》、《膺受多福》《万福攸同》、《万福云集》、《万年长春》、《福寿双喜》、《富贵长春》、《祝福呈祥》、《万寿无疆》、《勾芒展敬》、《万卉呈祥》等。与除夕一样,元旦的承应戏也有其演出时间和地点。一般来说,早膳的承应戏应在重华宫,演出剧目为《喜朝五位》等,午宴的承应戏应在乾清宫,演出剧目为《赝受多福》、《万福攸同》等,晚宴的承应戏应在养心殿,演出剧目为《开筵称庆》、《贺节诙谐》等。
不过,根据史料记载来看,元旦承应戏的演出场所并非一成不变的,宁寿宫、重华宫、乾清宫、养心殿、烟波致爽、勤政殿、漱芳斋、长春宫等处都曾是元旦承应戏的演出场所。元旦的承应戏以喜庆为主,所演剧目故事性、艺术性均不强,内容基本上是天神下凡,与人间圣主同贺佳节。不过春节并非只有除夕、元旦两天,在整个正月,皇室随时可能加派承应演出,也可宣皇亲重臣共同赏戏。如《国朝宫史续编》所言:“岁正月吉日,皇帝召诸王、大学士、内廷翰FB体育 FB体育平台林等于重华宫茶宴联句。奏事太监豫进名签。既承旨,按名交奏事官宣召人宫祗,竢届时引入。宫殿监豫饬所司具茶果,承应宴戏。”03.花雅之争清廷如此重视承应戏,春节期间每日演剧不休,那么演出的是什么剧种呢?这就得分开来看。简言之,在乾隆、嘉庆时期,春节承应戏以昆区、弋阳腔为主,但越到后来,乱弹(即后世所称的京剧)一枝独秀,昆曲基本沦落成为点缀,而弋阳腔则几乎绝迹,不复往日荣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就涉及到了中国戏曲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花雅之争。顾名思义,花雅之争就是花部和雅部之间的较量。
所谓“雅部”,就是昆腔,而“花部”,就是除昆腔外的几乎所有声腔系统,如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等,统称“乱弹”。昆腔以其细腻委婉的特点,长期受到了知识分子的喜爱,故被称之为“雅部”。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昆腔的缺点也越来越明显,即形式过于死板、台词FB体育 FB体育平台佶屈聱牙,节奏缓慢冗长,以至于“歌闻昆曲,辄哄然散去”。因此,雅部不断地受到花部的冲击。首先对昆腔进行冲击的是弋阳腔。弋阳腔也是曲牌体,与昆腔相似,于是弋阳腔很快便取代了昆曲的地位,快速成为清廷御用声腔,被成为“京腔”。不过,在此之后,弋阳腔也走上了过分雅化的道路,在秦腔的冲击下迅速衰落。
乾隆五十五年,为庆祝乾隆帝八十大寿,四大徽班进京,不断吸收别的剧种的优点,最终形成了京剧(时称乱弹)这一全新的剧种。京剧的形成,标志着花雅之争中花部的全面胜利,曾经不可一世的昆腔和弋阳腔已经完全失去了与京剧一较高下的能力。因此,道光以后,宫中的承应戏基本上被乱弹包揽,甚至像原本属于昆腔的《昭代萧韶》、《阐道除邪》,原本属于弋阳腔的《铁旗阵》等剧,都演变成了乱弹的代表剧目了。参考文献:1.《清宫昇平署档案集成》,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2.范丽敏:《清代内廷花盛雅衰的戏曲承应》,《四川戏剧》2004年第5期。3.杨连启:《清内府年节承应戏》,《节日研究》2011年第2期。4.朱家溍:《清代内廷演戏情况杂谈》,《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年第2期。5.李英:《从承应戏看清皇室对吉祥文化的崇拜》,《吉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6.宋康、颜婷婷:《清代宫廷戏曲中的承应制度初探》,《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7.(日)矶部佑子:《略论节戏中的月令承应戏》,《中国文学研究》2013年第1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