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中国古时春节曾专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开始为岁首。从明代开始,新年节日一般要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之后才结束,有些地方的新年庆祝活动甚至到整个正月结束为止。
中华民国成立后,民国政府废除传统农历(阴历,实为阴阳历)改行欧洲格利高里历(阳历),曾试图禁止人民庆祝农历新年,但因民间的坚持而未果。在袁世凯主政期间,将格利高里历的1月1日定为新年元旦,以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但老百姓照旧“过新年”,作家们照旧以“过元旦”来称呼过阳历新年。
日本阴历天保暦在明治维新后明治6年(1873年)1月1日起停用,改用太阳历计日,原来的阴历便称之为旧暦,人民的庆祝活动也只在西历元日起的三天国定假日,虽然如此,日本人仍然依照传统习俗过年,只是更改过年的日期,把过年的传统习俗改为格里历新年进行,但原琉球国领地冲绳县以及奄美诸岛等地区仍有旧正月的庆祝活动。同样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如韩国及越南,即使官方历法改用了西历,官方及民间仍然有农历春节的庆祝活动。
现时除了大中华地区朝鲜半岛越南之外,蒙古老挝缅甸柬埔寨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加拿大英国等地都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第三种说法是大多数公司商店的定义,大致以除夕正月初五开工日(迎日)为春节假期。
第五种同样是传统习俗上的春节,从小年送神日(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开始,直到新年的正月十五。
最广义的定义是指从腊月初八腊八节开始,一直到二月初二龙抬头结束。民间有“没出正月就算过年”的说法。
古人称呼正月初一为元旦。意思是第一天的白天。在民国以前,元旦(春节)还有许多别称:
内务部民治司第一科呈大总统 事由:呈拟规定四节由 总长朱启钤(盖章) 中华民国三年一月二十一日
为呈请事,窃自新邦肇造阳历纪元,所以利国际之交通,定会计之年度,允宜垂为令甲,昭示来兹,但乘时布令,当循世界之大同,而通俗宜民,应从社会之习惯。故日本维新以来,改正历法,推行以渐,民间风俗之所关系,悉属因仍未改,春秋佳日,举国嬉嬉,或修祓禊,或隆报飨,岁时景物,犹见唐风,良以征引故事,点缀承平,不但为经济之节宣,且可助精神之活泼。我国旧俗,每于四时令节,游观祈献,比户同风,固由作息之常情,亦关人民之生计。本部征采风俗,衡度民时,以为对于此类习惯,警察官吏未便加以干涉,即应明白规定,俾有率循。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夏节中秋秋节冬至冬节。凡我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本部为顺从民意起见,是否有当?理合呈请大总统鉴核施行。谨呈大总统 内务总长 一月二十一日
内务部训令第 号(另令顺天府尹,步军统领,警察厅类同) 中华民国三年一月二十三日
令各省民政长 新邦肇造阳历纪元,所以利交通而便会计,允宜垂为令甲,其四时令节,关于社会风俗人民生计,本部衡度民时,对于此类习惯,未便干涉,呈明大总统:以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以顺民意,而从习惯等因,奉大总统批:据呈已悉,应即照准。此批,奉此,除电知外,合行抄录原呈,令行该民政查照,并转行各机关知悉,此令。
在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韩国越南以及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等地,农历新年均为法定假日。
传统上,每个农历年都有一只动物十二地支对应,作为当年的象征,称为十二生肖;阴、阳历对照表如下:
过年习俗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的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腊祭);传说最早在尧舜时就有过春节的风俗。农历正月是一年的开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况正好是春季的开始(少部分情况立春是在农历腊月下旬)。节日的时间相信和农业劳作影响有关;甲骨文金文中的年字都有谷穗成熟的形象。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之为“除夕”,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夜饭(农历一年中最后一顿饭),年夜饭以后有发压岁钱和熬年夜(守岁)的习俗,表示从农历上一年的最后一天守到下一年的第一天。
在历史上的不同朝代,春节的时间也不一样。夏代以一月为一年之首;商代以十二月为岁首,周代以十一月为岁首,秦代以十月为岁首。西汉时,汉武帝下诏推行太初历,才明确规定一月初一为岁首,以之为夏历新年。[2]
春节在公历1月21日至2月20日之间游动。立春则一般在2月4日或2月5日。
中华民国内政部国民政府,要求“实行废除旧历,普用国历”。原因是:“考社会日常状况,十余年来,依然沿用旧历,罔知改正,……”。“拟办法八条,冀从根本上谋彻底之改造。”其中第二条是严禁私售旧历、新旧历对照表;第三条是严令京内外各机关、各学校、各团体,除国历规定者外,对于旧历节令,一律不准循俗放假;第四条是通令各省区市妥定章则,公告民众,将一切旧历年节之娱乐、赛会等一律加以指导改良,按照国历日期举行。
1930年,政府重申:“移置废历新年休假日期及各种礼仪点缀娱乐等于国历新年:(一)凡各地人民应将废历新年放假日数及废历新年前后所沿用之各种礼仪娱乐点缀,如贺年、团拜、祀祖、春宴、观灯、扎彩、贴春联等一律移置国历新年前后举行;(二)由政机关积极施行,并先期布告人民一体遵照办理,废历新年不许放假,亦不得假藉其他名义放假。”
据时人记述,春节期间派警察到关门停业的商店,强迫其开门营业,并将元宝茶及供祀的果品捣毁,有的还要处以罚金,“甚至乡间售卖历本的小贩,亦一并捉去拘役。一时间人心惶惶,将一个欢天喜地的新年,弄出啼笑皆非之状”。不过这种做法,一二年后即消失,人们照旧过自己的春节,当局也无可奈何。
废止绵延了几千年的传统节日殊为不易,命令出台后即遭到了其他派及社会团体的反对,指责摒弃中国传统文化。民间更是阳也不奉,阴则全违,民间庆贺年节一切如故。
1934年国民政府停止了强制废除阴历,要求“对于旧历年关,除公务机关,民间习俗不宜过于干涉”。
,中国大陆国务院发出通知,春节不再放假。全国的报纸一片响应之声,要求举国上下“过一个革命化春节”。从此革命化十几年,到1980年开始恢复春节休假。
,过去,过小年是官三民四道士和尚五,就是说凡是家有秀才以上的功名的都在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黎民百姓是二十四日,道士和尚是二十五日。如今北方地区多在二十三日过小年。过小年的主要民俗活动是辞灶.就是祭灶王。灶王也叫灶君,民间称灶王爷。送灶王爷上天(把供奉的灶王画火化),向玉皇大帝报告他所在的一家,在过去一年的表现。为了让灶王爷说好话,要供奉糖瓜,送行时还要用糖糊在他嘴上,让他上天言好事。到除夕再把灶王迎回来,就是请(买)一张新的灶王画(画上画有灶王爷和他的太太灶婆)供在厨房。画的两侧通常贴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亦有:敬神如在)。
在中国北方,一般在农历腊月(十二月)廿三日过小年。但在南方的湖北、湖南、江西等同样是汉族聚集地的省份,则往往于农历腊月(十二月)廿四日过小年,而上海,江苏南部,浙江于农历腊月(十二月)廿九日过小年。因此,农历小年在中国南北方不同地区并非是同一天。
大年从腊月最末一天开始,一般认为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为止,亦有未出正月就是年的说法。
包饺子:饺子形状像元宝,而且宋朝管银票叫交子,所以人们认为过年包饺子会带来财气,流行于中国北方。
汤圆,取团圆之意,中国南方地区在除夕或者大年初一,以及元宵节那天必备的食品。
春节的习俗多种多样。因为相传年兽怕红色,怕火光和怕响声,所以人们便有贴春联、放鞭炮、敲锣打鼓等习俗。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都不相同。
腊八:农历腊月初八,是汉族传统的节日腊八节,作为“新年”即将到来的信号。传统上,这一天要喝腊八粥,制作腊八蒜。
大扫除。一般在年廿八进行,即新年前2天至3天,该日要把家里打扫干净,迎接春节。广东俗语称“年廿八,洗邋遢”。
倒贴福字:刚识字的小孩子会说“福倒了”,大人们说“没倒”,小孩子会执拗的说“倒了!福倒了”,这么说代表福到了,很吉利。
有些地方有卖懒的习俗,即“卖掉懒惰”,例如把面团放在椅子上,叫小孩坐上去,黏住,象征读书时不会离开座位。
互相拜年。华南地区的一些传统是初一后辈到长辈处拜年,通常是回男家。初二则回女家拜年,开年,年初三,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若有亲朋好友尚未互相拜年,便会在年初四继续。
年初三不拜年,香港习俗。年初三又名赤口,传统上人们尽量不往人家拜年,免生口角。在香港,很多善男信女会到沙田车公庙祈福,转转风车,意喻转出好运,祈求新的一年行好运,老少平安。
不买鞋。广东民间习俗,指农历一月不应购买鞋(因为“鞋”与广东话的“唉”声相似)。
吉祥话。春节期间,民众见面都要说恭贺话。例如:恭喜发财、年年有余、岁岁平安、步步高升、大吉大利。
不动刀。中国大陆的一些农村和城市,有大年初一至初三不动刀或剪刀的习俗。
不洗澡,不打扫。一些传统中,大年初一不能洗澡或洗头,也不能打扫,以免洗走或扫走运气。
年初五迎财神,传说财神会在这一天下凡送福。这一活动在中国南方非常盛行,90年代以来,某些大城市初五凌晨燃放的烟花爆竹规模已不下于除夕。
除夕晚上传统上和好饺子面切好饺子馅为初一包饺子做准备,因为初一不可动刀。自80年代起,除夕晚上观看中国大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成了许多家庭的传统。随着中国大陆经济条件改变和春晚节目的观众认同下降也有许多家庭到餐馆过年或进行其他活动。
初一:早晨包饺子。传统上北京(基本上是北方地区的传统)老人初一是不出门的,亲友、同事互相拜年。长江流域一带有年初一早餐吃汤圆的习俗,寓意团团圆圆,甜甜蜜蜜。
初二:要祭财神,要喝“元宝汤”(馄饨)。北方一般习惯是回娘家拜年团聚。
初三:祭祖,一般父母一方已经去世的已婚女性,会在这一天回娘家祭祖,并顺带拜年。跟清明的“上坟”不同,祭祖只是祭拜祖宗牌位。但在河北等地的农村,这一天同样是要上坟的。一般都要带上点心、酒等祭品给已故祖先进行祭祀,并且放鞭炮让祖先“过年”。一般上坟只允许儿女等进行,嫁入本家的外姓人则不参与祭祖。
初五:穷日,在中国北方,这一天一般没有人出门拜年,因为这一天是“黑道日”,一般从春节开始直到这一天才能把家里的垃圾扫出门,然后放鞭炮庆祝;有一副对联“一脚踢出穷鬼去,双手迎进财神来”即为对此风俗的描述。一般只有一些年轻人会在这一天举行朋友或同学聚会。亦称“破五”,是要在家包饺子吃。
初八:祭星。现在北京的各个庙会活动通常从初一开始,到初七或者初八结束。
关于过春节,在中国北方有这样的民俗: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开始,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大年三十熬一宿的说法。
时,北京政府要求群众“移风易俗”,“过一个革命化、战斗化的春节”。春节之际要抓革命、促生产,大干到腊月二十八,大年三十不歇脚,除夕吃忆苦饭,初一早上就出工。
朋友过年时,要进行“放高升”的庆祝活动,即是在整棵的大竹子的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将整个竹子崩上高空数十丈。有的地区还进行“抛绣球”的活动。
东北鄂伦春族,在初一的早晨,在家族中依辈份大小互相斟酒,晚辈给长辈叩头,平辈互相请安。初二、初三举行赛马活动。正月十五全家人一起品尝美味佳肴。正月十六的早上,鄂伦春族人会进行互相抹黑脸的活动。晚辈给长辈抹黑脸之前要先叩头。
虽然港澳地区曾经经历了长期殖民地统治,但新年(春节)依然是香港和澳门最重要的节日。香港和澳门同华南其他地区一样没有类似中国大陆的春节晚会节目,亦不流行吃饺子,而只流行吃汤圆和外游,但习俗和忌讳亦多不胜数。
年宵:香港年宵市场在农历十二月廿四日开始直到初一凌晨结束,分布港九新界各地,以铜锣湾维园规模最大,出售年花、风车、精品、小吃,自90年代末开始,年宵市场亦流行一批香港流行文化产品,比如仿模古惑仔电影中打架用的吹气折椅、印有港币钞票的纸巾。
食品:传统上,过年时要吃年糕萝白糕角仔煎堆;一些家庭有吃汤丸习俗,但吃饺子的传统并不普遍;传统年盒放上瓜子、莲子、各类糖果。饭菜常配上发菜(发财)、蚝豉(好事)。
禁忌: “鞋”在粤语跟“唉”同音,“书”与“输”同音,避免正月后选购;通胜意指通书,是查吉日的传统历法书,按俗要叫成“通胜”;香港人认为初一后理发不详,新正头(约初八前)亦不能洗头,而初一至初三又有不动刀的传统,因此过年前,理发店其门如市,部分会提高收费;封红包时,以“好事成双,白事成单”的原则,红包的金额必须是双数,而单数是白事时使用的数目。初三是“赤口”,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怀有身孕、身有白事或者锁定于春节结束之后结婚的人,亦不宜拜年;“死”、“惨”、“唉”等字眼属于忌讳。如打破碗碟,要说“岁岁(碎碎)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以求消灾;不扫地、不倒垃圾,怕把财富扫出门外。
初一:在庙宇上完头炷香、花车巡游汇演贺岁杯足球赛初赛烟火晚会、新界一些地方有吃盘菜飘色活动
十五:元宵节,很多公园会有挂花灯,猜灯谜等活动,吸引不少民众游逛。也会吃汤丸像征团圆,同样亦是年货回收和再造之黄金大良机。
其他活动:至参观及祈福;往车公庙祈福;往黄大仙祠祈福;往圆玄学院拜太岁及看年花。(一般是在年初三)
冬至:台湾本地旧俗,冬至已开始有年节气氛,当天祭祖,称为祭冬,部分宗亲组织也会于当天集会聚餐。当天可以打开祖宗牌位清理,所以许多家族亦借由此日检视神主,抄录资料作为族谱依据。
尾祃:俗写为“尾牙”,于农历十二月十六日祭祀土地公,各公司行号则借此聚餐,酬谢员工辛劳。早期尾牙聚餐有避开鸡头之习俗,避免有开除的暗示。近年来,台湾大企业尾牙聚餐则聘请影视歌星演出,并有高额奖金、摸彩,成为台湾媒体瞩目焦点。
送神:农历十二月廿四日清早祭祀送神,焚烧云马纸为神祇坐骑,返天过年,依例会准备果实甜汤。送神之后,方能打扫神明厅,清理神案、神像、祖宗牌位、香炉、除去旧门神,准备换新。香炉中的香灰须于当日重新筛滤过,门神则随送神焚烧金纸时焚去。而台湾本地旧日传说,送神之后,廿五日天神会下凡代替上天述职神祇巡视,所以当日不可当天曝晒亵衣。
除夕:依农历十二月大小月,台湾话称为二九暝或三十暝。过年前数日,各家便开始蒸年糕,年糕有甜咸之分,称为甜粿、咸粿。甜粿以糯米作成,亦有添加红豆者,俗谚称“吃甜甜,好过年”;咸粿则以在来米制成,如前一年家中曾有丧事者则不做年糕,由亲友邻朋致赠。通常台湾民间都在除夕当天或前一、二日更换春联、门神,随时代演进,亦有不贴春联,只贴“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贺春厘”等贺语红纸者。除夕当天需祭拜地基主,又称“拜门口”,而后祭祀神明及祭祖。祭神后,会于神明像上贴上春花;祭祖之后,则会摆上发糕及米饭各一,插上纸作的红花,称为“饭春仔”。当晚则围炉,并吃长年菜。所谓长年菜一般是带根的菠菜,也有用芥菜者。依旧俗,农业社会中一年的欠债,须于除夕前还清。所以台湾俗谚中调侃手头经常窘迫的人为“天天二九暝”。
初一:出门拜年,称为“行春”,一般而言都会依农民历决定出行方向及开门、关门的时辰。当天台湾人通常会前往庙宇、佛寺烧香,祈求新年吉祥。
初二:为回娘家之日,依旧俗,初二之前,已出嫁之女子不得回娘家,据称会分掉娘家之福。然随时代进步,近年来台湾妇女团体努力推展女儿回家过年的新观念。
初四:接神之日,惯例选在近傍晚之时,俗谚有“送神早,接神晚”之说。接神之后,当年生肖冲太岁者,则安上太岁符,现今台湾诸多庙宇亦设有太岁厅,供奉值年星君,供信徒登记祭祀。
初九:传说为圣诞,称为“天公生”,当天凌晨或者初八夜晚子时后,各家便开始祭祀,一夜之中,各地鞭炮声连绵不断。
十五:元宵节,台湾元宵举行观光灯会已成风尚,每年依生肖制成巨型主灯,成为焦点。各地尚有天灯野柳王爷洗港祭仪、(炸寒单爷)、等活动。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佮饱,初四接神,初五隔开,初六挹肥,初七七元,初八完全,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食,十一请囝婿,十二查某囝转来拜,十三食泔糜配芥菜,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暝。”
初三: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若有亲朋好友尚未互相拜年,便会在年初四继续。
初九:如果是福建人后裔则有天公诞,当天凌晨或者初八夜晚子时后,各家便开始祭祀。
十五:元宵节。新马一带的元宵节和七夕一样被称为“中国情人节”,庆祝方式也有所不同:未婚女性会结伴到河边抛柑祈求姻缘(男性则抛香蕉)
原为正月首3天,另外通过和相邻两个周末的倒休,春节假期一般由除夕下午一直持续到初七或者初八。由2008年开始春节假期调整为除夕和正月前两天,通过邻近周末的调休一直持续到农历正月初六。
正月首3天。如果正月首3天中任何一天碰巧是星期日,大除夕会被纳入公众假期,例如2007年的农历正月初一(2月18日)碰巧是星期日,因此大除夕(2月17日)被纳入公众假期。
除夕及正月首3天,若除夕或正月初一遇到星期六或星期日,则正月初四(及初五)补假,如2007年农历除夕(2月17日)及正月初一(2月18日)正好为星期六、星期日,因此正月初四(2月21日)、初五(2月22日)均纳入连续假期。
2008年起,政府顾及民众返乡需求,若连续假期终了后隔一工作日又逢周休二日者,该工作日则会挪做假期,于连假前一周六另行补班补课。例:2009年春节假期(含补假)为除夕~初四(1月25日至1月29日),但逢上班日(1月30日,星期五)1天后即为周休二日(1月31日、2月1日),则该上班日亦变更为连续假期,连续假期前一周六(1月17日)则为工作日。
鞭炮烟火的声音并不是一般门窗能阻挡的,也会造成空气污染及公共安全问题,老人小孩宠物很容易受到噪音惊吓,深夜的鞭炮声造成的困扰更大。
在中国的一些大城市,例如香港北京深圳上海、澳门、广州、武汉、济南,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燃放鞭炮是违法的。但是从2006年开始中国内地的大城市部分解禁燃放烟花爆竹,即在包括春节在内的几个重大民族传统节日允许在限制燃放地点之内燃放,而烟花炮竹必须通过指定的店铺购买,以最大程度确保安全。而香港的新界乡村地区亦有不少人无视法例,燃放炮竹。(但在北京2009年的春节恢复燃放鞭炮,但只准在特定时段和地点燃放。在市区内仍禁止燃放鞭炮)
在马来西亚虽然燃放鞭炮是违法的,但是少数的马来西亚民众仍然不管该条例,在农历新年期间燃放鞭炮。
在澳门则设有指定地点给市民燃放烟花,以免影响民居。而在香港则按67元旦假期提供之有关建议于68年元旦全面禁止,只有政府安排下在正月初二晚施放大型烟花。但是一些围村等偏远地方(如:荃湾、屯门、元朗郊区)仍有一些人违法施放烟花。
2008年起台湾立法,市区禁止燃放鞭炮,但乡镇仍允许;而实际上法律并没有被执行。
2009年中国成都地方人大立法,已将“禁止”在城区燃放“烟花爆竹”修改为“限制时间燃放”,即除夕和正月初一两天可24小时燃放,初二至初六、正月十五可在晚上19点—24点期间燃放。
唐高适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双鬓明朝又一年。”
唐孟浩然田家元日》:“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宋范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唐来鹄除夜》:“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宋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宋杨元咎双雁儿·除夕》:“劝君今夕不须眠,且满满,泛觥船。大家沉醉对芳筵。愿新年,胜旧年。”
现代的短信,丰富了春节内容,成为现代春节文学的主要成分。春节贺年短信有幽默、量大、反映社会现象、更新速度快等特点。
以中国春节的日期为基本,日本越南的日期差异在后面的括号中附注。(以下为大年初一的日期)
中国华侨出版社《中国民俗》,作者:小雪、贺炜。ISBN: 7-80120-587-1/G.252
黄世平,《中国传统天文历法通书》,三环出版社,1991年11月,ISBN 7865647194
本站的全部文字在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协议之条款下提供,附加条款亦可能应用。(请参阅使用条款)
Wikipedia®和标志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注册商标;维基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商标。
维基媒体基金会是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登记的501(c)(3)免税、非营利、慈善机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