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体育·(中国)官方网站FB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FB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产品中心

新闻资讯

更多
电话:400-123-4567
传真:+86-123-4567
邮箱: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春节简介 - 豆FB体育 FB体育平台丁网

浏览次数:503 发布时间:2022-09-15 09:33:52

  传统节日:春节春节简介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春节的由来的传说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来的呢?民间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居海底,每年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可以过去呢?据说“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以驱除“年”兽;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窜友道喜问好,相互庆贺平安度过了“年”关。这风俗越传越广,便成为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FB体育 FB体育平台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祖乙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春节的习俗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室外屋内,房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干干净净迎新春。“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2、春联春联,起源于桃符。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简介)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发展)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种类)常见的神联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牛似南山虎,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形式)最早的一副对联公元964年(后蜀广政二十七年)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突然下了一道命令,要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可是,当群臣们把对句写好给孟昶过目时,孟昶都不满意。于是,他亲手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了: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我国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幅最早的春联。(趣谈)和顺一门有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横批:万象更新春满人间百花吐艳福临小院四季常安横批:欢度春节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横批:吉星高照一年四季行好运八方财宝进家门横批:家和万事兴文房四宝中国独有的文书工具,即笔、墨、纸、砚。笔即毛笔、纸即宣纸。文房四宝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毛笔,是古代汉族与西方民族用羽毛书写风采迥异的独具特色的书写、绘画工具。当今世界上虽然流行铅笔、圆珠笔、钢笔等,但毛笔却是替代不了的。据传毛笔为蒙恬所创。墨,是古代书写中必不可缺的用品。借助于这种独创的材料,中国书画奇幻美妙的艺术意境才能得以实现。纸,是汉族的一个伟大发明,现在世界上纸的品种虽然以千万计,但“宣纸”仍然是供毛笔书画用的独特的手工纸。砚,俗称砚台,是汉族书写、绘画研磨色料的工具。3、贴窗花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成为最普及最受大众欢迎的艺术品种。介绍制作过程。4、“福”字来源的故事“福”字是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展示不同民族的福字,福字的不同写法。文字文化5、贴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6、守岁又称“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除夕晚上,一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炎黄子孙至今仍很 重视的年俗。即使常年在外工作的人们此时也一定要赶回家团聚。古时守岁有 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 为延长父母寿命。 年夜饭 除夕之夜,无论相隔多远,工作有多忙,人们总希望回到自己家中, 吃一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有时实在不能回家时,家人们也总是为他留一个 位子,留一副碗筷,表示与他团聚。这年夜饭也叫“合家欢”,是人们极为 重视的家庭宴会。 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 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桌上有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的菜 肴是鱼。“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 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 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 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 酒令 酒令是筵宴上助兴取乐的饮酒游戏,饮酒行令,不光要以酒助兴,有下 酒物,而且往往伴之以赋诗填词、猜迷行拳之举,它需要行酒令者敏捷机智, 有文彩和才华。因此,饮酒行令既是古人好客传统的表现,又是他们饮酒艺 术与聪明才智的结晶。 包饺子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 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 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 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 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 过饺子”的俗语。 7、换新衣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 含意。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地行进了几十万年。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款式纷繁,各自有异。大体上有长袍和短衣两类。穿 袍子的民族一般戴帽蹬靴,穿短衣的民族多缠帕着履。袍子形式也多种多样, 有蒙古、满、土等民族的高领大襟式,有藏、门巴等族的无领斜襟式,有维 等族的右 斜襟式等,还有坎肩式长袍。短衣有裤和裙之别。 8、放爆竹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 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 称“爆仗”、“炮仗”、“鞭炮”。 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 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 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 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四大发明 四大发明,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 要地位,是中国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之一。 9、看春节联欢晚会 虽然这并不是一个古有的习俗,但进入 80 年代后,由于电视的普及, 春节联欢晚会成为中国人必不可少的一道文化“盛宴”,每年全球都有超过 十亿人通过电视或者互联网收看春晚。 10、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 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 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 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 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 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 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 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 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 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 的习俗仍然盛行。 11、挂灯笼 每年的除夕夜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 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 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 玩的走马灯。中国的灯彩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利用各 个地区出产的竹、木、藤、麦秆、FB体育 FB体育平台兽角、金属、绫绢等材料制作而成。在中国 古代制作的灯彩中,以宫灯和纱灯最为著名。 有关春节的诗词 1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春节看花市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3甲午元旦 (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关于春节的歇后语 1大年初一吃饺子--------第一回 2大年初一吃饺子--------都一样 3大年初一吃饺子--------没外人 4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5年画上的鱼------------中看不中吃 6拜年的话--------------好听 7正月十五才拜年--------晚了半月 8大门口的春联----------年年有 9大年午夜的鞭炮--------无花乱坠 少数民族的春节习俗 1满族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 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 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2藏族 除夕那天,人们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 海螺、大鼓奏乐,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 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 的一年吉祥如意。 3景颇族 春节期间举行“打靶”比赛。初一早晨,人们纷纷聚到赛场上, 姑娘们把自己绣的荷包挂在竹竿顶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细线算神枪手,姑 娘们便奖给神枪手一碗香甜的米酒。 4苗族 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 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 5布依族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达旦地在水塘边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便 争先恐后地打水。谁最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姑娘。 6白族 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 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 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 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都在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 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愿允爱情了。 7土家族 春节期间,土家族人民要举行隆重的摆手舞会。摆手舞会是土 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 70 多个舞 蹈动作,节奏鲜明,动作优美,舞姿朴实,情调健康,不用道具,有着鲜明 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8傣族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节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目。谷 雨开始那天定为“泼水节”。在三四天的节日里,人们相互泼水,表示洗去 身上的陈年旧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传统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简介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 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 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 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名称由来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 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燕京岁时 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节日别称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 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 五月节、FB体育 FB体育平台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浴兰节、午日节、女儿节、 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 节日由来的故事 1源于纪念屈原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 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 湘流域。后来,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 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 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有位渔夫 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 大夫的身体了。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 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 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 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 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 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 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 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 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3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 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 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端午节的习俗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 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 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玲珑可爱。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 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 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 身体。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 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 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 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 国盛行不衰。 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 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 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 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 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指黄瓜、黄鳝、黄鱼、咸鸭蛋黄、雄黄酒。此外浙北端午节还吃豆腐。 饮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 端午节的谚语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 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未食五月粽,寒衣不入栊,食过五月粽,不够百日又翻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