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道客巴巴文档,豆丁文档,在线文档,共享文档,资料,文件,模板,论文,考试,试题,调查,报告,期刋,杂志,律师,公务员,建造师,会计师,毕业,设计,宗教,音乐,艺术,职称,等等,内容广精,值得下载,打印,分享或收藏
春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 也是许多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 也许你以为春节只是汉族的一个节日, 其实不然。 “春节”, 各代所指也有区别。 汉代指立春这一天, 南北朝指整个春季, 到了近代才指正月初一。 它是我国历史最悠久、 活动内容最丰富、 礼仪最隆重、 场景最壮观、 食品最精致的一个传统节日, 全国 56 个民族中的 53 个(除去藏、 白、 傣族) 都要举行盛大的家宴或族宴庆贺,故又称“元日大庆宴”。 韩国, 国家规定春节放假三天, 是一年中假期最长的。 春节是祭奠祖先、 传承孝道的大事。除夕吃团圆饭不仅难得, 而且象征了家族兴旺。 因此, 回家祭祖与...
春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 也是许多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 也许你以为春节只是汉族的一个节日, 其实不然。 “春节”, 各代所指也有区别。 汉代指立春这一天, 南北朝指整个春季, 到了近代才指正月初一。 它是我国历史最悠久、 活动内容最丰富、 礼仪最隆重、 场景最壮观、 食品最精致的一个传统节日, 全国 56 个民族中的 53 个(除去藏、 白、 傣族) 都要举行盛大的家宴或族宴庆贺,故又称“元日大庆宴”。 韩国, 国家规定春节放假三天, 是一年中假期最长的。 春节是祭奠祖先、 传承孝道的大事。除夕吃团圆饭不仅难得, 而且象征了家族兴旺。 因此, 回家祭祖与开业赚钱相比, 还是前者更重要。 韩国也讲究过除夕, 也有守岁的风俗。 按风俗, 韩国人年三十的晚上不能睡觉, 全家族人必须同祖先一道熬夜迎接初一的日出。 否则, 人的眉毛就会变白。 韩国的年夜饭讲究很多,最大的特点是饭菜一律为传统饮食 春节是越南民间 尤其是越族(京族) 人家里最大最热闹的传统节日, 越南人把春节视为辞旧迎新的日子。越南的春节从每年农历腊月廿三灶王节开始, 过年的气氛一直延续到整个正月,用越南的民间说法就是: 正月是“吃喝玩乐” 的月份。 在越族(京族) 人家里, 春节期间有 3 样装饰品是必不可少的: 桃花、 金橘盆景和“五果盆”。 在越南人的心目中, 桃花是避邪之物, 也是幸运的象征。 金橘是取吉利之意。“五果盆” 是用于供奉祖宗的。 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FB体育 FB体育平台 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 等; 到了两汉时期, 又被叫为“三朝”、FB体育 FB体育平台“岁旦”、“正旦”、“正日”; 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 等; 到了唐宋元明, 则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 等;而清代, 一直叫“元旦” 或“元日”。 1911 年 12 月 31 日, 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在发布的《内务部关于中华民国改用阳历的通谕》 中, 明确将年节称为“春节”。 到 1949 年 9 月 27 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进一步明确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 “春节” 之名正式列入中国节日法典 白族虽然不举行盛大的家宴或族宴庆贺, 但除夕前, 各家都把屋子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 不让灰尘留到新的一年。 除夕晚上, 全家团聚, 守岁过年。 午夜以后男女青年争相挑水, 以象征勤劳和幸福。 初一大清早, 全家老幼都喝泡米花糖水, 以示新的一年能过上花蜜般的甜日子。 节日期间, 白族人民有耍灯龙、 舞狮子、 跳舞蹈等传统文娱节目。 白族人民过新年, 还 开展一项传统的活动━“放高升”: 取一根整棵的大竹子, 竹节里装上火药, 点燃以后, 可把整棵竹子射向天空, 高达一百多米。 这项具有千余年历史的活动, 带有浓郁的民族气息。 彝族除夕日, 每户人家的门前会立起一棵青松, 表示除旧迎新、 免祸消灾; 堂屋的地上铺着一层厚厚的松针, 用于坐在上面吃年饭。 除夕夜, 成年男子必须通宵达旦地守夜。 守夜时,几位男子聚在一起, 边饮酒边谈论家族往事等等, 现在也有玩扑克的。 守夜的目的主要是表达对祖先的敬意, 同时也是为了挑回第一担水, 在天亮之前做好饭菜, 以便一旦天明就可用餐。 按照习俗, 大年初一, 妇女被免除所有的家务活动, 以示对妇女在过去一年中的辛劳的感激之情。 夜晚 9 点左右, 另一项隆重的活动开始, 那就是“跳歌”。 届时, 男女老少都会兴致勃勃地走向早就在村子边上选择好的一块平坦的场地, 场子的中心燃着篝火。 跳歌时, 入场的男女相间, 手拉着手, 自然地围着篝火, 随着音乐的节奏, 向逆时针方向转动。 伴奏的乐器是三弦和芦笙, 场内外的人们则唱着“阿苏者” 的曲调。 唱词有实词也有虚词。 唱实词时分上支和下支, 上支为比喻, 下支为祝福, 主题是“五谷丰登”、“牛羊肥壮” 之类。 舞步是“三跺脚”, 基本动作是: 抬脚、 一跺脚、 三步一松脚; 又抬脚、 一跺脚、 三步一松脚, 如此反复。 入场者从数十人到上百人不等, 通常是“一寨跳歌, 八方相聚”。 跳歌的时间一般延续到凌晨两三点 布朗族春节习俗: 春节期间开展托球活动, 活泼有趣。 参加者围成圆圈, 先由一人将一只用竹片做成的小球托上空中, 然后按顺序接球, 并用手心将球托向空中, 接不到球的人, 要罚唱一首歌。 傣族春节习俗: 初二、 初三, 一些村寨将举行“象脚鼓比赛”, 选手们精神振奋、击鼓不停, 谁的动作优美、 鼓声好即获奖。 春节期间, 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 看谁投得准, 看谁接得着。 玩到一定的时候, 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 包头布或拴着的马, 跑回家去。 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 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 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 另外, 每年 4 月 13 日是傣历新年, 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他们把泼水看成是驱邪除污, 吉祥如意的象征, 也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 最吉祥的日子。 壮族春节习俗: 从正月初一前两天开始, 第一天称大年, 第二天为小年。 除夕夜, 各家都燃起一根木柴, 大家围坐聆听老人讲故事, 守岁到天亮。 节日期间吃“红曲鱼”, 以象征富富有余, 还吃大锅烩菜, 称合菜。 初三举行“摆手舞” 会, 参加者达万人之多。 此外, 还有耍龙灯、 舞狮子、 灯会、 戏剧、 武术等活动。 蒙古族春节习俗: 五更吃饺子、 放鞭炮与汉族同。 此外, 除夕要吃“手把肉”, 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 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马, 骑串蒙古包, 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 接着喝酒跳舞, 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 除夕更岁时, 一家人围坐在包内火炉边, 在向长辈敬献“辞岁酒” 之后, 饱餐烤羊腿和煮水饺。 布依族春节习俗: 阴历腊月底, 家家户户薰肉、 灌香肠, 烤酒、 做糯粮粑粑、 米花、 缝新衣、手帕。 腊月二十三用麦芽糖等果品送灶神。 请先生写对子, 贴门神、 年画。 三十晚上全家老少围火而坐, 先祭祀祖宗天地, 然后全家人互相祝福, 吃团圆饭, 整夜守岁。 大年初一天刚 亮, 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奔向河边去挑水, 谁最先挑回头担水, 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人,FB体育 FB体育平台 也以此预兆丰年。 初一在家里扎彩灯, 晚上一齐点燃, 挂在大门口。 过了初一, 人们开始串门拜年。 青年男女相约去“起表”, 以歌声表达爱慕之情; 或聚在一起在唢呐、 月琴、 洞箫、 姐妹箫、 铜鼓等乐器伴奏声中跳 “打花包”。 有些地区正月十五过完年, 正月三十还要过 “小年”。 水族春节习俗: 按照水族的水历, 正月的第十二日为“端节”, 即“过年” 的意思。 节日的夜晚, 寨子里举行联欢, 在锣鼓和唢呐声中, 男女青年尽情唱歌跳舞。 联欢会上使用的锣鼓类型很多, 最大的直径一米以上, 锣重一二百公斤。 鼓面画有花纹图案, 鼓身刻着浮雕, 既是民间乐嚣, 又是工艺品。 满族春节习俗: 年节将近时, 家家打扫庭院, 贴窗花、 对联和福字。 腊月三十, 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 从初一到十六, 天天红灯高挂。 年三十包饺子, 讲究褶子多为好, 子时煮饺子, 有的里边包上铜钱, 吃到者有好运。 春节要拜二次, 年三十晚上一次, 为辞旧岁; 年初一再拜一次, 为迎新春。 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 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年三十家宴十分丰盛而隆重。 主食有糯米粉或成粉包制的饺子、 火烧、 豆包等; 传统年菜有鲜美的血肠、 煮白肉及别具一格的酸菜氽白肉, 而象征吉庆有余的鱼菜更不可少。 子时还要吃一顿送旧迎新的鲜肉水饺。 佤族春节习俗: 新年第一次见面除相互道喜外, 还赠以糯米粑团、 甘蔗和芭蕉, 以此祝愿家庭生活和睦、 甘甜、 美好。 纳西族春节习俗: 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 轮流做客, 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 并与别村竞赛。 城市、 乡村都办灯会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 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 等。 瑶族春节习俗: 节日期间, 人们聚在一起, 观看风趣别致的“耕作戏”。 一人扮牛, 一人扮扶犁农夫, 一人扮扩锄农民, 三人边舞边歌, 表示庆农业丰收; 青年男女则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 吹芦笙, 弹月琴, 唱山歌, 寻找意中人。 每年农历七月的月半节是瑶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春节, 月半节前夕, 家家户户忙得不亦乐乎, 村寨内外到处是牛角声和欢笑声。 藏族春节习俗: 除夕之夜, 举行盛大的 “跳神会”, 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 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 春节期间用青稞酒、 酥油茶和糕点招待客人。 拉祜族春节习俗: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 是云南拉祜族的“扩塔” 节(拉祜语为春节)。除夕, 每家每户要做象征太阳、 月亮和星星的糯米粑, 祭日月星辰, 盼望在新一年里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 初一至初四, 青年男女争先恐后跑到泉边, 迎接象征纯洁、 幸福的新水, 以先得为快。 同时, 带着礼品走村串寨、 访亲问友。 苗族春节习俗: 把春节称作“客家年”, 家家户户猪宰羊, 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 还要唱《开春歌》、 歌词大意为思春、 盼春、 惜春、 挽春等。 哈尼族过年习俗: 每年要过两次年。 一是十月节, 二是六月节。 哈尼族历法以十月为岁首,即“大年”。 过年这天, 人们走亲访友, 求亲订婚。“六月年节” 期间牲祭祖, 开展荡秋千、摔跤、 唱山歌等文体活动。 除夕妇女忙着做糍粑, 小伙子上山砍竹子, 搭秋千架。 不论男女老少, 春节里都喜欢荡秋千。 达斡尔族: 年年高 北方的达斡尔族有拜年的习惯, 春节时, 人们穿上节日盛装, 逐家走访, 互相祝贺。 每家都备有蒸糕, 拜年者一进门, 主人就用蒸糕款待。“糕” 在汉语中与“高” 谐音, 以糕款待, 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 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节日期间, 达斡尔族还举行歌舞、 体育活动, 一直持续半个月 撒尼族: 食汤圆 除夕, 撒尼语叫“思搓期”。 除夕之夜供祖, 吃年饭, 是很肃穆的。 午后, 家家门前插上绿树枝, 枝上挂一顶草帽。 这是无言的告示: 请勿入内! 不许谈话! 就连家中的人也是不可以高声言谈的。 撒尼语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汤圆” 和“过新年” 是同一个词, 叫“阔期玛”。 因为过新年必食汤圆。 从正月初一起的半个月内, 人们纵情欢乐。 初一晚上举行篝火晚会, 民歌对唱、 三弦胡独奏, 古朴抒情。 嘭嘭咚咚的大三弦高亢激昂, 人们伴随音乐载歌载舞。 初二祭山神, 初四送火星为的是驱逐灾害, 显示人的力量。 每年春节初二日午后, 农民要把牛牵出来, 绕着寨心走几圈, 在它的额上戴红布扎的花朵, 表示对它一年贡献的敬意。 还喂它米饭和肥猪肉, 表示对自己亲密伙伴的慰劳。 撒尼人从除夕至初五, 都有祭祀祖先的活动。 从他们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 可以发现这个民族的凝聚力和传统道德中美好的东西 黎族: 除夕之夜, 黎族人会全家围坐在一起, 品尝美酒佳肴, 席间还要唱贺年歌。 大年初一或初二, 人们集体狩猎, 猎物的一半分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 剩下的一半大家均分, 怀孕妇女可以获得两份猎物 羌族: 在春节期间, 羌族每家每户都要摆放牛、 羊等祭品, 用以祭祀祖先。 另外, 在除夕夜大家要围着酒坛而坐, 在年长者的带领下, 用一米长的吸管从左到右依次吮吸坛中的美酒。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