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亦为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热闹喜庆的气氛洋溢;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把中国春节定为整体或者所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已超过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其中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春节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小时候过春节,前前后后大概要持续两三周。先是前期一周的预热工作,家里打扫卫生,逛商店,买新衣服,购置年货,然后是小年夜开始就断断续续的年夜饭,大人们聚在一起喝酒吹牛,看春晚,而我则更喜欢和同龄人在一起,玩耍放鞭炮。
大年初一,过年正式开始。那个时候我跟着父母,会带着很多伴手礼,去他们的长辈家拜年。不同的亲戚碰巧一起撞上了,彼此喜气洋洋地打招呼,吃点心,拿红包,然后走的时候再带上一些主人家准备好的礼品,拜年就算完成了。礼品里面通常都会有“瓯柑(一种橘子)”,象征着来年大吉大利。
然后,就是“吃”,从初一到初七,最主要的活动就是“吃”,通常会吃好几顿顿,吃完之后有时候还要拍全家福。早些年,有在人家里吃的经历,后来大家嫌麻烦,就都改成了酒店。印象最深的有一年春节,在不同的亲戚家,前前后后一共吃了7.8回。
大家拜年不再是一家一家地拜了,而是一群人聚在一起吃顿饭,“团拜”一下就好了。一些仪式感的准备也精简弱化了,更多人象征性地用通讯软件拜一下年,然后就出门旅行去了。
几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对此进行分析——传统的节日体验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所以,传统的春节会凋零,传统的大家族也会凋零。
“春节”,作为“农历”的第一天,从定义的角度出发,我们也能发现它跟整个“农业文明”相关联的蛛丝马迹:这是一个和族群,和自然,和农耕生活息息相关的节日。
但是现代化的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人和社会的关系”,很多原本和“劳作生产”,甚至和“生存”相关的节日逐渐脱离了其功用性的部分,最终仅仅作为某种“仪式”和“文化符号”存在:这也意味着没有农耕生活方式的现代人,缺乏对于过去生活的同理心,也无法作为一个真正的“参与者”感受到传统节假日的真正魅力。
所以,很多原本的传统节日与后来人的实际生活脱节之后,渐行渐远,最终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另外一方面,你也会发现一些更符合当代生活方式的节日,顺应潮流,此应运而生。
尽管,我们早已不再把“春节”理解成一个祭祖谢天的日子;同时,作为维系传统大家族的“春节”似乎也慢慢地在失去它的作用...
尽管,社会在以非常快的速度变化着,生活方式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上的社群也慢慢地从传统大家族的关系迁移到兴趣团体的关系,春节的形式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生自己的演变...
与其说这个定义在强调新年的“第一天”,不如说它暗示了一个“传统历法”的存在,因为这个历法,我们和过去那个遥远的农业文明产生了关联,也因为这个历法,给了我们确认自己作为华夏文明后裔身份的理由。
尤其当你去到不同的国家,不管是新加坡,越南,马来西亚,当你看到他们的华人也在过春节的时候,这是一种文化上的共识,也是一种同宗同源的暗示。
“春节”,给所有过节的人提供了一个华夏文明的身份证明,你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过你自己的春节。但是,只要你在过得是“春节”,它就像一条看不见的隐秘的线索,把你和过去那个遥远的文明,把你和散落在世界各处的那个文明后裔悄悄地连在了一起。
而这一点,在我看来,是春节最大的意义,以及人们一直过春节的亘古不变的理由。FB体育 FB体育平台FB体育 FB体育平台
友情链接: